2020年初级护师内科护理学常规考点——中暑病人的护理
2019年11月23日 来源:来学网第四节 中暑病人的护理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正常人的体温一般恒定在37℃左右,是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处于动态平衡的结果。当环境温度较高(室温超过35℃)、强辐射热,或气温虽未达高温,但湿度高及通风不良的环境下无足够防暑降温措施,在此环境中劳动到一定时间均可发生中暑。人体散热方式有辐射、蒸发、对流及传导。当环境温度较高,潮湿及空气流通不畅,以上4种散热方式均发生障碍时,热量在体内聚集而致中暑。
二、临床表现
1.热衰竭(又称中暑衰竭) 为最常见的一种。多由于大量出汗导致失水、失钠,血容量不足而引起周围循环衰竭。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口渴、皮肤苍白、出冷汗、脉搏细数、血压下降、昏厥或意识模糊,体温基本正常。
2.热痉挛(又称中暑痉挛) 大量出汗后口渴而饮水过多,盐分补充不足,使血液中钠、氯浓度降低而引起肌肉痉挛。以腓肠肌痉挛最为多见,体温多正常。
3.日射病 由于烈日暴晒或强烈热辐射作用头部,引起脑组织充血、水肿,出现剧烈头痛、头晕、眼花、耳鸣、呕吐、烦躁不安,严重时可发生昏迷、惊厥。头部温度高,而体温多不升高。
4.热射病(又称中暑高热) 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仍不足以散热或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出汗减少致汗闭,可造成体内热蓄积。早期表现头痛、头昏、全身乏力、多汗,继而体温迅速升高,可达40℃以上,出现皮肤干热,无汗、谵妄和昏迷,可有抽搐,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呼吸浅速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休克、脑水肿、肺水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
三、治疗原则
1.热衰竭 纠正血容量不足。
2.热痉挛 给予含盐饮料。
3.日射病 头部用冰袋或冷水湿敷。
4.热射病 ①物理降温:用冷水或酒精擦浴,肛温降至38℃时应停止降温。②药物降温:常用药物为氯丙嗪,其作用有抑制体温调节中枢,扩张血管加速散热,降低器官代谢及耗氧。③对症治疗:抽搐时可肌内注射地西泮10mg或用10%水合氯醛10~20ml保留灌肠。
四、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2.症状护理
(1)双下肢腓肠肌发作痉挛时,协助病人按摩局部以减轻疼痛。
(2)高热者可在大血管处放置冰袋。
(3)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如头偏一侧、吸痰、翻身、拍背保持呼吸道通畅。
(4)惊厥者遵医嘱用地西泮静脉或肌内注射。
无锡来学教育现已开通线上辅导课程,名师授课、专家答疑、更有定制科学复习计划!点击进入: 无锡来学教育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一个打磨自己的过程,希望小编整理的资料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点击进入>>>>无锡来学教育—未来因学而变